{{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希望保養品的效果能確實深入皮膚,達到美白、淡斑、控油、抗痘,甚至刺激真皮組織達到抗老除皺的效果。

傳統化妝品

傳統化妝品是用來修飾或維護皮膚外觀,依照化妝品的法規,無法改變皮膚之構造或生理功能,所以不能滿足功能性保養的需求。然而冒然使用藥品,需要醫師的處方與指示,又有潛在的副作用及風險性,不適合一般大眾的安全使用。

醫療保養品

醫療保養品的出現,填補了藥品與化妝品的空間,因為地位是介於兩者之間,這與醫學美容結合的保養品趨勢,受到皮膚醫學的專業人士推崇,逐漸改變了大眾的保養習慣。

醫療保養品的發展

藥妝品 Cosmeceutical的英文來源,是結合化妝品(cosmetics)及藥品(pharmaceuticals)二字組合而得,意思是具有藥物性質的化妝品。雖然Cosmeceutical於1963年出現,但真正在美國被廣為使用是1993年果酸類產品之風行所帶動。

1993年美國賓州大學教授Kligman提倡功能性保養品的概念,藥妝品才逐漸被大眾所熟悉及接受,也在世界各地逐漸推廣。目前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藥妝品市場,主要助力包括美國嬰兒潮時代所產生的3,600萬女性對防皺、抗老化產品的強烈需求,加上生物技術與基因工程的技術發展快速與新有效成份的發現等因素,促使近年來美國藥妝品市場皆呈兩位數成長,也帶動了全球藥妝品的風潮。

在臺灣,藥妝品Cosmeceutical的名稱,至今仍未被官方正式採用,在國內只有狹義的「含藥化妝品」之規範。近年來在因為醫學美容的發展,國內「藥妝品」的觀念已經有相當的推廣。

醫療保養品的定義與分類

醫藥通路保養品的出現,打破保養品只是消極護膚的觀念,希望在保養的同時,能夠有效改善皮膚膚質、治療皮膚問題,全世界有眾多的醫藥單位、學者醫師致力於醫療保養品的發展研究。

🔸醫藥通路保養品的出現,打破保養品只是消極護膚的觀念,希望在保養的同時,能夠有效改善皮膚膚質、治療皮膚問題,全世界有眾多的醫藥單位、學者醫師致力於醫療保養品的發展研究。

🔸目前醫療通路保養品風起雲湧,加上廠商個別的行銷考慮,消費者已經無法清楚的區分保養品的特性。一些專櫃產品中也不乏有醫療背景的品牌,如HR赫蓮娜早期的崛起就是靠著醫師的研發。開價通路的露得清品牌,推廣時期也是由美國皮膚科醫師背書。目前的「醫療通路保養品」已經被廣泛的定義為,由醫藥實驗室開發背景,由醫療專業醫師藥師推薦,通路設於醫療單位、醫院診所、藥局與藥妝店的保養品。目前活躍於醫療院所及藥局的保養品愈來愈多,從使用專案大致分為。

所謂的功能活化,大都是含有生物活性(BIO-ACTIVE)的物質,如果酸或是左旋C。這些生物活性物質通常是以濃度區分,如果是高濃度被用在藥品製造,具有某些醫療效果,就被歸類為藥品;如果濃度低,而做美容要求時則視為化妝品。藥妝品,也就介於藥品與化妝品的灰色地帶。

醫療保養品的正確認識

療通路保養品因為不是隨處可得,也沒有大規模的廣告行銷,一般民眾接觸到的機會較少,也使得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醫療保養品不等於藥品:很多人認為醫療保養品,含有藥性、療效較強,但是長期使用容易產生抗藥性及副作用,所以對醫療保養品又愛又怕。其實法規上所指的藥妝品,只是含有一些功能活化及輔助醫療的成分,並不算是藥品。另一類是標榜屬於低敏感度的保養品,成分上更是比市面上一般保養品溫和,適合長期使用在脆弱的肌膚。

🔸不能完全取代醫療:醫療通路保養品通常具有活化及修護功效,讓皮膚生理機能維持健康正常。但是對於病態肌膚,醫療保養品只是作為醫學治療的輔助保養,不一定有完整的治療效果,如果皮膚有了問題,還是需要醫生治療。

🔸合理的使用不具傷害性:醫療通路保養品中,含有高濃度的有效活性成分這一類,辟如果酸或是左旋C,濃度提高相對效果佳、但刺激性也大,坊間於是有“使用醫療保養品會造成皮膚長期損傷的說法”。其實強效的醫療保養品,只要能遵從醫師指示合理的使用,並能減少不必要的刺激(如去角質、磨砂、日曬等),並沒是所謂傷害皮膚的情形。

🔸醫療保養品是否可以長期使用:功能活化、輔助醫療產品可以當成密集加強護理,通常使用2-3個月,達到效果或是症狀緩解後就可以停止,經過休息以後還是可以再次使用。一般基礎保養的低敏感度清潔、保濕、防曬產品,則是反而比平常的保養品溫和,並沒有不能長期使用的問題。